当前位置: 首页 » 知产资讯 » 正文

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22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180
核心提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335.1万件,同比增长20.9%;实用新型专利1078.1万件,同比增长17.3%;外观设计专利270.8万件,同比增长10.4%。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拥有236.7万件,同比增速为24.0%[ 数据来自《2022年知识产权统计年报》。]。 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对象为截至2022年
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335.1万件,同比增长20.9%;实用新型专利1078.1万件,同比增长17.3%;外观设计专利270.8万件,同比增长10.4%。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拥有236.7万件,同比增速为24.0%[ 数据来自《2022年知识产权统计年报》。]。
       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对象为截至2022年底拥有有效专利的专利权人[ 除特殊说明外,调查对象均指第一专利权人。]及其有效专利,调查共发放1.8万份专利权人问卷和5.0万份专利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3.6%和80.5%。调查主要结论如下。
 
       一、我国专利转化运用成效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率及收益稳步提升
      2023年调查显示,我国各类型专利产业化率[ “专利产业化率”是指用于生产出产品并投放市场的专利占全部有效专利的比例。专利可以由专利权人自行产业化,也可以通过许可由他人完成产业化。]较上年全面提高,发明专利产业化收益稳步增长,小微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转降为升,专利与品牌综合运用效益更加显著。
       一是我国专利产业化率较快提高。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实用新型专利产业化率为57.1%,较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受上年负增长影响,本年度出现较大增幅。外观设计专利产业化率为66.0%,较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50%。2023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1.3%,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1.0%、57.9%、53.9%和33.8%。小型和微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结束下降态势,分别较上年提高8.6个和11.8个百分点。
      三是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收益进一步增长。2023年我国企业实现产业化的发明专利平均收益为829.6万元/件,较上年(799.2万元/件)增加3.8%。其中,用于自主品牌产品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达1067.1万元/件,是用于代加工产品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462.1万元/件)的两倍多,专利与品牌综合运用效益更加突出。
       四是推进专利产业化需要更多高端专业人才支撑。2023年,55.2%的企业专利权人反映缺少高端专业人才是制约专利产业化的最大困难和障碍,该比例较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52.3%的企业认为需要加大知识产权高端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的政策支持,其中,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企业这一比例最高,分别为65.3%和61.4%。
       二、产学研合作有效提升专利转化成效,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共有12.6万件产学研发明专利[ 本调查中,产学研专利是指专利权人中包含企业,同时包含高校或科研单位的专利。],较上年增长11.5%,其中,企业作为第一专利权人的产学研发明专利为7.9万件,较上年增长9.4%。2023年调查显示,产学研合作研发投入相对更大,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一是产学研发明专利研发投入相对更大。从研发周期看,产学研发明专利中研发周期在1年以上的比例为75.5%,较其他发明专利(59.1%)高16.4个百分点。从研发经费支出看,产学研发明专利研发经费支出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比例为16.4%,较其他发明专利(12.4%)高4.0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基础研究的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比例为65.2%,较其他企业高24.6个百分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用于关键技术或核心零部件攻关的比例最高(56.1%),表明产学研合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产学研合作发明专利为企业带来更高经济收益。2023年,我国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7%,其中企业作为第一专利权人的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7.8%。企业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达到1033.2万元/件,比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829.6万元)高24.5%。
       三、我国专利侵权比例处于历史低位,专利权人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2023年调查显示,我国专利权人遭遇侵权比例处于较低水平,企业遭遇侵权后采取维权措施比例创历史新高,专利权人更加认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是我国专利权人遭遇专利侵权比例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调查显示,我国专利权人中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为6.7%,较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对比来看,“十三五”期间该比例一直处于10%以上,“十四五”期间均低于8%,表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持续改善,专利侵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超八成企业遭遇专利侵权后采取维权措施。2023年,我国企业专利权人遭遇专利侵权后采取维权措施的比例为83.1%,较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其中,选择自行与侵权方协商解决(40.4%)、发出要求停止侵权的律师函(38.8%)、向法院提起诉讼(35.0%)以及请求行政处理(18.9%)等方式进行维权的比例均较上年有所提升。
       三是高赔偿金额专利侵权案件比例有所提升。2023年,我国专利侵权诉讼涉企案件中,法院判定赔偿、法院调解或庭外和解金额500万元以上的案件比例为8.4%,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近三年均维持在7%以上。对比来看,“十三五”期间该比例最高仅为3.1%,“十四五”期间专利侵权案件高额赔偿比例明显提高。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得到专利权人更大认可。2023年,29.9%的专利权人认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比较适当,较2019年[ 相关问题2020年至2022年均未调查。](23.6%)提高6.3个百分点。同时,认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需要大幅强化或逐步强化的专利权人比例为69.3%,较2019年(73.1%)下降3.8个百分点。
       四、我国企业专利国际竞争力仍偏弱,风险防范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3年调查显示,我国企业“走出去”专利“含金量”仍待提高,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有所增加,企业通过加大创新积极适应国际经贸环境变化。
       一是企业进行海外专利布局的比例显著低于产品出口比例。企业专利权人向海外出口产品的比例为25.2%,是向海外提交过专利申请(含PCT)比例(5.9%)的四倍多。其中,大、中、小、微型企业向海外出口产品的比例分别是向海外提交过专利申请比例的1.6倍、4.1倍、4.7倍和4.8倍。
       二是企业专利技术引进多、输出少。2023年,参与调查的企业专利权人中,利用海外专利的企业比例为2.5%,是向海外单位或个人许可或转让专利比例(0.8%)的三倍左右。其中,大型企业利用海外专利的比例、向外许可或转让专利的比例分别为6.5%和2.0%。
       三是企业遭遇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比例有所增加。2023年,参与调查的企业专利权人遭遇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比例为2.4%,较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比例最高,为7.4%。企业遭遇过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最主要的类型是诉讼,涉及企业比例为63.7%,遭遇贸易调查的企业比例为19.1%。
       四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适应国际经贸竞争。2023年,参与调查的企业专利权人中,9.7%反映专利引进过程遇到“技术引进难”,较上年增加7.4个百分点。反映受到国际经贸竞争影响的企业专利权人中,有74.9%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应对,有54.4%通过加强政策合规性应对。总体来看,面对国际经贸竞争,我国企业采取加大研发力度等方式积极应对,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五、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水平人才与服务需求多元化
      2023年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企业专利权人拥有知识产权专兼职管理人员,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需求呈扩大趋势,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与服务需求愈加多元化。
       一是拥有知识产权专兼职管理人员的企业超九成。我国企业专利权人中,有61.3%拥有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有78.3%拥有知识产权兼职管理人员,仅8.6%的企业专利权人没有知识产权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拥有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的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数量为1.5人。
       二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规模有望扩大。2023年,有26.9%的企业专利权人计划在未来一年扩大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队伍,明显高于有计划缩减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队伍的企业比例(2.0%)。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有扩大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队伍计划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35.7%、34.4%和32.8%。
       三是企业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与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认为国内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无法满足需求的企业中,51.1%的企业表示需要专利挖掘和申请方面更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与服务。需要专利产品开发前侵权风险调查、监测他人侵权并发起维权程序、专利维持及分级分类管理、专利侵权纠纷应对等方面更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与服务的企业比例也超过三成。